國立成功大學LOGO

資源人新世代

文/詹智翔100級

學經歷:從迷惘到定位的職涯旅程

  大家好,我是智翔,從資源系碩士班畢業至今已有十年的時間,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的學經歷,以及從中學到的一些人生啟發,希望能帶給你們一些方向。我在碩士班期間加入了余騰鐸教授的大地觀測實驗室,專攻地理資訊系統(GIS)、衛星遙測與光達系統。當時的學習不僅是理論知識,還有很多實務應用,例如參與曾文水庫水源地的監測案,這些經驗讓我對專業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畢業後,我進入了一家測量公司,專注於地理資訊系統的開發與光達測量,協助各縣市政府追蹤地形變化,並利用光達技術生成山坡地的數值高程模型(DEM)。在這段時間,我發現自己不能只停留在測量領域,於是開始自學程式設計,並利用這項技能開發了高精度光達平台,應用於台北捷運與國道五號的監測專案(如圖1所示),累積了技術創新的實務經驗。

圖1 開發線掃光達平台車並用於國道五號隧道壁面監測

  隨後,我加入工研院,正式踏入自駕車領域,並進一步接觸人工智慧(AI)。在這個階段,我的工作主要聚焦於感測器技術整合,例如光達、攝影機與雷達,並將這些技術應用於自駕車與交通場域的實際部署,例如桃園捷運與台鐵平溪線的安全監測和自動駕駛實驗車竹北高鐵接駁(如圖2所示)。在團隊中,我協調各成員的專長與資源,確保專案順利完成,並結合技術與市場需求,推動國內外專案落地(如圖3所示)。

圖2 自動駕駛實驗車竹北高鐵接駁
圖3 新一代AI固態光達系統獲技術司長與蕭副總統共同肯定

給學弟妹的話: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勇敢探索才是關鍵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心境故事。碩士班剛開始的時候,我其實非常迷惘,資源工程學系不是熱門科系,我也面臨選擇的壓力,是要去台積電拿高薪,還是留在自己的領域深耕專業?當時我想,人人都能憑學歷進台積電,但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後來我觀察到,有些同學適應得很好,但也有不少人因環境不適而離開。這讓我明白了與其知道自己要什麼,不如先搞清楚自己不要什麼。踏入職場接觸AI後,我發現它分為兩個主要階段,分別為訓練階段(Training stage)和推論階段(Inference stage)。而我認為,職涯其實和這個概念非常相似。學校的學習就是訓練階段,我們在這個階段需要盡可能嘗試不同的方向,累積各種有意義的「訓練資料」,例如學術經驗、專案實作、甚至失敗教訓,這些都是未來的基礎。當進入職場後,就像進入推論階段,我們開始運用之前的訓練結果應對實際工作。但與AI不同的是,職涯並非一成不變,我們在「推論」的同時,仍然可以進行新的「訓練」,隨時調整自己的方向、補充技能,讓自己不斷成長。因此,不要害怕一開始的選擇是否正確,因為在職涯中你永遠有機會重新修正方向。

三個職涯建議:探索、定位、學習

  1. 掌握趨勢,探索方向
    關注未來發展的趨勢,例如自駕車、機器人或個人AI代理(AI Agent),這些都是具有潛力的領域。掌握趨勢可以幫助你看清方向,避免在過時的技術上浪費時間。
  2. 定位專長,找到價值
    在探索中逐漸確立自己的專長,並嘗試將興趣與技能結合。例如,假設你的背景在測量,但你對AI感興趣,可以試著結合兩者,找出自己的獨特價值。在此過程中,排除不喜歡的部分,強化你感興趣的方向,你的價值將隨著時間累積而更加明確。
  3. 持續學習,勇於挑戰
    職場上可以善用所有資源,直接問客戶需求、參考他人經驗及運用工具完成任務,這些都沒問題,因為職場追求的是結果。持續學習新知並挑戰未知,將讓你在職涯中保持競爭力。

  最後,想送給大家一句話:「職涯是一場邊走邊找的旅程,選擇不是唯一,探索才是關鍵只要保持學習的心態,勇於嘗試與調整,你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