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LOGO

資源人的出國經驗分享與未來選擇的決策

李政翰

國立成功大學 資源工程學系 學士108級
國立成功大學 資源工程學系 碩士109級
國立成功大學 資源工程學系 博士 (2023年通過口試)

踏上研究的歷程:
  我在大二上學期便加入陳偉聖老師的資源循環研究室。當時之所以選擇陳老師的研究室,是因為對資源循環與廢棄物處理領域非常感興趣,認為可以將廢棄物內的資源循環應用或高值化處理,是一件對環境與資源都相當有益的事情。一開始進入研究室,主要是與研究室的碩士班學長何星融學習如何從廢棄鋰電池內進行金屬循環,經過一年的實驗與整理,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參加了人生第一次國際研討會。
  此次的國際研討會是於日本札幌舉辦的EARHT 2017,由於是第一次參加,印象相當深刻。當我站在講台上完成自己的報告後,有許多學者針對我的議題與實驗方法詢問及討論,雖然第一次全英文報告與回答問題讓我相當緊張,卻也同時感受到做研究的成就與知識碰撞的樂趣。
  因為這次出國報告以及與世界各國學者交流的經驗,讓我更加嚮往做研究這件事情,於是毅然決然地踏上研究這條路。一回到臺灣就直接跟陳偉聖老師說:我要念博士(甚至還沒進入大三)!事後想想雖然有點莽撞,但能很早就決定未來的志向,並不斷地砥礪自己,好像比起不知道為什麼要念大學、研究所,或是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而逕直走向高薪產業,更加有意義一點。

人生第一次參加國際研討會

各式各樣的出國經驗:
  在大二升大三決定要念博士後,我便嘗試自己在大三的半年內完成另外一個題目,並藉由該實驗再次參加國際研討會(於溫哥華舉辦的MCARE 2018)。這次研討會除了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國外學者,也是真正開啟我想要出國學習的契機。
  當時報告完後,有兩位不同學校的韓國教授對我一個大學生在國際研討會發表與進行問答感到很有興趣,便詢問我是否願意到韓國念碩博合一的學程。當下聽到時震驚遠大於興奮,因為我沒想到只是照著進度完成推甄研究所的實驗,竟然可以受到國外教授的肯定,甚至收到進修的邀請。後來在跟老師與家人討論之後,決定先在臺灣利用一年的時間完成碩士學位,再到韓國念博士。
  決定去韓國念博士後,我便利用參加國際研討會(MCARE 2019與EARTH 2019)的機會及自己的時間多次前往韓國參訪,在跟韓國教授會面與參觀學校環境後,感受到與臺灣的不同之處。在韓國,由於許多研究室都會跟企業合作,希望可以進一步將實驗成果運用到模廠規模,因此除了一般的實驗室,韓國的學校也架設設備相當齊全的大型模廠,可以在內部放大實驗與嘗試自動化操作,達到能與廠商銜接的規模。親眼見證後才瞭解,自己很多實驗雖然在實驗室已有相當不錯的成果,但若放大到實際可運用的層面,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例如是否能維持相同效果與成本考量等)。
  但最後因為疫情,我沒有如願在韓國完成博士學位。不過因為在韓國觀察到許多與臺灣不同的技術及想法,在我回臺灣就讀博士後,一直著重並嘗試將自己的實驗規模放大,同時考量眾多因素,期許自己的研究達到可以真實運用的層面。

參加MCARE 2018
與韓國指導教授合照

澳洲經歷:
  雖然因為疫情緣故,我未能在韓國繼續攻讀博士,但多次參加國際研討會以及與國外學者接觸,我體認到出國直接合作是可以快速擴展眼界與學習技術的方式。因此,我在今年利用國科會補助博士生赴國外研究計畫(千里馬計畫),到澳洲的雪梨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系訪問。在這裡我感受到與臺灣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式與氛圍。
  首先,雪梨大學十分注重實驗安全,因此在正式做實驗之前,必須完成5-8小時的必修安全課程,後續再根據自己要做的實驗,選修不同的安全課程。完成所有安全課程後,要將實驗規劃、流程、預計使用藥品與儀器撰寫成一份計畫書,交由學校審查,通過審查後才可以進入實驗室操作任何儀器與使用藥品。此外,除了實驗室內部,雪梨大學也安排新進人員學習逃生動線、火災應變培訓等事項,並詳細告知實驗場址內部的所有安全設施與使用說明。每個禮拜的例會,老師的第一句話也是詢問上禮拜是否有任何安全問題,而不是先關心個人進度,這讓我著實感受到雪梨大學對於個人實驗安全與場址安全的重視。
  除了實驗室安全,我在雪梨大學學到許多自己動手做的部分。可能因為澳洲人力較貴,這裡很多學生/研究人員都會自己架設管線或組裝設備,我也在跟他們一起組裝整個實驗架構的過程中,學到很多不同的知識。例如,如何確保實驗氣體流通、如何側漏氣體或是怎麼把散裝的設備完整銜接並使用等。另外,雪梨大學也提供許多分析儀器,只要學生/研究人員完成練習課程並通過考試,就可以預約使用這些儀器。由於大部分都需要自己操作,我也趁機學習使用很多在臺灣沒有自行操作過的儀器(在臺灣很常是送樣品到特定地點,再由技術人員幫忙分析)。
  總上所述,這次來到澳洲雪梨大學進行訪問,我認為最大的收穫是注意和學習到很多在臺灣不知道的細節與知識。以往在臺灣時,對於使用的藥品與設備可能僅有90%的認識,但在澳洲因為要完成實驗安全的計畫書或自行組裝設備,因此對所有物品的認識必須達到100%,以確保流程可以順利進行,這是一段非常特別且實用的經驗。

給在校生的建議:
  我認為,在校生可以在正式念研究所(碩士或博士)或上班前,利用學校或國家的資源多嘗試出國交換或進行國際合作。在我踏上這些旅程之前,我也曾經疑惑,心想自己真的需要去韓國念博士嗎?我有需要到澳洲學習不同技術嗎?我不能在臺灣自學嗎?但每次一到新的地方感受到不同的人事物,都很慶幸自己有踏出這一步。這些經驗不僅訓練自己的勇氣、開拓眼界並加深自己的學術能量,也讓我更加確認自己是喜歡做研究的人。
  因此,我覺得這些出國經驗一方面是種學習,同時也是一種內省。除了讓自己對於未來的嚮往不會太過單調,還能幫助瞭解自己(例如,到澳洲後開始對一些在臺灣沒碰過的研究議題感到興趣,決定回臺灣後再多加琢磨。或是偶爾也會覺得在澳洲的生活挺不錯,未來退休說不定可以到這裡生活)。
有些同學可能覺得,與其花時間到國外,倒不如趕緊完成學業,然後在臺灣找個好工作。但我認為,這些事情就算晚幾個月、甚至一兩年都還是可以達成,但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到國外學習與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機會,卻不是唾手可得。因此,若有機會不妨嘗試踏上跟別人不一樣的旅程,豐富自己的生活。

結語:
  我一直覺得人生不是什麼大冒險,而是一股莫之能禦的洪流。因此當我第一次參加國際研討會後,就被那股洪流持續帶著。除了帶到不同國家學習/體驗不同的技術與風情,也將自己帶到真正喜愛的道路上。雖然我不是什麼有成就的資源人,但希望能藉由我的故事,鼓勵更多人勇敢嘗試。
  最後期許各位資源人都能明瞭心之所向,走上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