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LOGO

大地工程的先鋒-廖志中

廖志中教授訪問稿/訪問同學:鄭弘暐、溫傳勝
廖志中 教授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礦業及石油工程學系(1980年畢業)
國立成功大學礦冶工程研究所(1984年畢業)
美國University of Colorado土木工程系博士(1990年畢業)
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教授(1991-迄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2-2005)

受疫情影響,廖老師在百忙中特別撥空接受同學進行線上訪談。以下是訪談紀錄:

問:在學校修課期間遇到什麼印象深刻的事?在學的趣事?

廖老師:印象較深刻的是在大二升大三暑假時跟隨廖學誠教授及顏富士教授實習,廖學誠教授帶領班上同學到南橫(東段)現地探勘及野外地質教學,而在修習地質學及構造地質學課程時由陳時祖教授帶全班去關子嶺地質調查,還有學長黃啟原教授帶領當時是新生的我們一同參加校內手球比賽,獲得系際盃第二名及冠軍的佳績。我也參加了成大田徑隊,在成大的最多時間應該都是花在光復校區的田徑場。在成大六年期間,代表學校拿了十多面的大專運動會獎牌,曾經是當時校內一百公尺的紀錄保持人,也保持了大男乙1600公尺接力紀錄近三十年。許多同班同學、學長學弟、田徑隊前後期隊友長期都有聯絡,這些都是我的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回憶。因此,也藉機鼓勵學弟妹們除了課業外,要多參與社團;要多交朋友;要培養課外的興趣、終身運動、閱讀等習慣。

大運(73) 衝線者 廖志中
問:在學校時對於未來生涯目標的規劃?

廖老師:在學校時期就決定大四畢業先服兵役,再回來讀研究所,同時投入高等考試的準備,並做好找工作的相關規劃。提前把握每一項機會,讀研究所期間就有出國進修的念頭。

問:請廖老師分享工作經驗及工作內容?

廖老師:研究所畢業後,很幸運地進入工程顧問公司服務。做了近三年,主要工作為工程地質與坡地工程範疇、交通工程相關的邊坡管理、梨山邊坡地質調查及坡地穩定分析等相關案例,包括坡地、公路邊坡的地質調查及邊坡穩定分析等。後來取得博士學位回台灣任教,主要的研究方向為異向性彈性力學解析、異向性岩石力學行為理論、異向性模數與岩石三軸強度實驗,近年來也參與多項水利、大壩、大地工程之地質調查、堰塞湖穩定分析、軟弱岩石力學行為、軟弱岩石河床沖蝕行為、崩積層形成、大規模崩坍潛勢區活動性評估、深層重力邊坡變形,以及河道沖刷等研究。

地質實習(66-4) 站-左 陳大麟(探採所所長) 右 陳治柱(往生) 蹲-左 陳鴻源(北加州) 右 廖志中
問:工作時比較需要什麼能力?

廖老師:於顧問公司工作期間,常利用下班時準備托福、GRE等專業考試及證照檢定,同時也申請學校,並且閱讀工作相關坡地邊坡穩定的書籍,以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在此勉勵大家應主動學習,做好相關的準備。

問:有什麼是老師覺得應該要在學校事先培養的習慣或能力?

廖老師:在碩一時當然是修課、決定研究方向及進行文獻回顧,到了碩二則要好好完成論文。我常跟學生說,搞不好你一輩子就這一篇論文也不一定,所以好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我覺得敬業最重要,專心面對目前的工作最重要,我的想法大概是這樣。像很多東西我覺得課本不能丟掉,有時候我看到學生畢業,尤其是研究所一畢業就把課本丟掉,這個部份我覺得有點糟蹋了。你買的課本,尤其專業的課本是不能丟掉的,說不定哪一天你會用到呢!雖然現在跟以前當然不一樣,不論是paper或專書在網路上幾乎都查得到,但你至少要知道你讀過什麼東西嘛!你成績單上面有的東西,你修過哪些東西你總是要知道。其實我覺得,沒有說你一定要走哪個方向,很多事就是這樣,你會走到哪個方向跟你的運氣有關,找到第一個工作後,常常會因為這樣影響你後面一輩子。

我覺得沒有辦法跟大家講什麼大道理,原則就是記得走過必留下痕跡。走過的路要記住就對了。我覺得個性決定一切,雖然個性很難改,但至少可以讓自己變成熟一點。EQ也比IQ重要,甚麼場合講什麼話,要看你自己的背景,反思自己在什麼程度。知道我說的意思嗎?不該你講的東西就不要講,該你說的時候就要表達,但每個案例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我沒辦法直接跟你講說該怎麼辦。所以我的意思是,培養好自己的專業,所謂專業,就是你讀過的東西,那是你在工作中不能忘掉的專業。我最常跟學生講的話就是,比如說如果你去監工,你想跟工人處得好,你可以跟他喝酒、跟他吃檳榔或跟他一起抽煙,但是你不能忘記你的專業,你不懂的部分不一定要問他,但是你可以問前輩,也可以回來翻書。你既然是工程師,就不能忘了你該有的專業知識背景。

所以接續我們剛剛談到的學生該做的本分,我最常跟學生講,你父母拿錢來是讓你讀書,不是讓你參加社團活動,對不對?可是我剛剛也強調社團活動重要,交朋友也重要,這個就是你自己的拿捏。我剛談到第一份工作很重要,第一個工作可能會影響你後面很多東西,所以如果真的不行,就要及時停損。以前我們班的同學現在遍及各個領域,像是李振誥教授就是我的同學,我們班有人在資訊工程系當教授、有人在政治經濟系當教授、有人在環工系當教授,也有材料科學領域的教授,還有在上市公司當總經理或自己當老闆,當然也有在礦務局、中油當領導的。為什麼?因為那時候工作不好找,所以自己要轉個彎,於是有些人就去讀材料,有些人就去唸資訊工程。沒有說哪個方向是不行的,也就是說,當你跨出第一步,你會發覺,這可能跟你的個性或跟你當初所期望的不太一樣,這時你可能要轉個彎。就算出了點麻煩,但不要完全倒下去就好,稍微倒下去沒有關係,因為不可能一輩子都很順。雖然從我剛剛談到的看起來好像很順,但中間也是有很多東西要克服,沒有一定的標準,就是自己要拿捏住自己想做什麼,道理都一樣,沒有太大的差異。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個性、家庭背景都不一樣,所以要拿捏住對自己最好的。繼續做下去非常重要,人生很多東西是不一樣的,完全看個人。

問:給在學的學弟妹什麼建議?

廖老師:還是我剛剛講的,要從參加社團活動去瞭解自己的個性,瞭解自己喜歡的事情領域。當然也不能玩太久,大概在大三、大四就要做決定,到底該怎麼走下去。即使基礎課程被當掉也沒有關係,只要重新再學就好了。像我目前最有成就的學生之一,現在是兩三百人顧問公司的老闆,他當初也是被當了一大堆,但後來還是拿到博士學位。所以,這就看你自己怎麼看待這些,沒有一定該去遵循甚麼,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背景、瞭解自己的興趣、瞭解自己的能力,在這當中我覺得瞭解自己的個性最重要。臺灣教改那麼久了,本來以為可以讓大家在大學時就能夠瞭解自己,現在似乎看起來成效不彰。我的看法是這樣,像是小學及國中的教材都算簡單,國中畢業以後就不一樣了,到了高中突然變難,難了以後上大學再學習就會疲乏了,這是目前臺灣教育的最大問題,但是很難改,因為臺灣這個池子太小。我舉一個例子,像是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什麼專長的專家都有,不像我們的中央地質調查所主要就是地質背景的畢業生,而水利署主要是水利工程背景的畢業生、環保署主要是環境工程背景的畢業生。這樣遇到跨領域的問題時,怎麼有辦法進行全方位的腦力激盪,並且兼顧多元性?說實在,這個情形短期內也很難改。每個人都不積極擴展自己的本位,所以也不會想到那麼多。如果你覺得你一定要當老大,你就要想如何做老大的事情;或者你當老二可以、當跑龍套的也可以,你就要想如何做老二或跑龍套的事情,以後你們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就是這樣,所以像我們交大旁邊是科學園區,非電子領域的人才被吸走是常態。剛開始,我覺得我教你這麼久,你就這樣落跑,蠻可惜的,但後來我覺得沒有關係,你覺得對自己好就好。我常跟學生說,你是正統土木人,在土木水利專業裡你遲早要當主角,只是大主角還是小主角而已。你到電子廠去只能跑跑龍套,可能連當配角的機會都沒有。如果短期內你需要賺比較多的錢,而電子業賺的錢比較多,你的生活也會改善,這樣其實沒有關係。所以還是要看自己的選擇,覺得哪裡好就去哪裡吧。土木相關的行業很健康,因為總要曬曬太陽嘛,不是每個行業都得天天待在冷氣房裡。每個人要求的條件都不一樣,所以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背景、自己的需求,再去做你的決定。即使做了決定以後反悔也沒有關係,反正你還年輕,40歲以前都還可以改變。所以說,我不覺得一定要在大學或研究所就定型,沒有這回事,要做什麼決定完全看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