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因秀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 資源工程學系 學士96級
國立成功大學 資源工程學系 碩士98級
國立成功大學 資源工程學系 博士106級
經歷
創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研發經理(2018~2019)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探採研究所 環境科技組 研究員(2020年~迄今)
一、從環境科學到生物整治技術的專業轉變
我的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皆在資源工程系完成,研究背景主要偏向環境科學。碩士期間專注於重金屬銦的回收,而博士研究則聚焦於水庫淤泥的改質,與生物整治並無直接關聯。然而,在進入中油探採研究所環境科技組後,因應「綠色及永續導向型整治(Green and Sustainable Remediation, GSR)」政策,我的主要任務便是開發最符合GSR精神的生物整治技術來處理油品污染。
先解釋一下GSR,根據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的定義,GSR即於符合現行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的前提下,在場址整治工作的任一階段,採行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三面向的技術、工法、策略或管理方式。目標在於減少整體環境衝擊與環境足跡、符合社會共同利益、降低經濟負面衝擊,以此發展土壤與地下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圖1清楚展示GSR的精神:


儘管認同GSR的理念,但對於沒有生物學背景的我來說,跨領域學習仍是一大挑戰。然而,在學期間所培養的工程知識、資料蒐集能力與實驗操作經驗,為我適應新領域提供了扎實的基礎。我認為,職涯中工作內容與學術背景的不同是常態,這也是值得分享給學弟妹的一個觀念。先解釋一下GSR,根據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的定義,GSR即於符合現行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的前提下,在場址整治工作的任一階段,採行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三面向的技術、工法、策略或管理方式。目標在於減少整體環境衝擊與環境足跡、符合社會共同利益、降低經濟負面衝擊,以此發展土壤與地下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圖1清楚展示GSR的精神:
二、生物整治技術的發展與挑戰
石油污染對環境生態的危害眾所皆知,漏油事故的經濟與環境影響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目前針對土壤污染整治,已發展出物理、化學與生物等多種技術,並依據污染場址的條件,劃分為現地(In-Situ)、現場(On-Site)與離場(Off-Site)三種處理方式。此外,整治技術亦可分為生物、物理/化學、熱處理及整治列車(Treatment Train)等類別。
其中,生物整治法(Bioremediation)是一種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環境友善技術,符合綠色整治的發展趨勢。其核心在於對微生物的掌握,然而微生物組成受環境條件影響甚鉅,分析與控制其生長條件以提高降解效率不是件易事。污染物特性會影響微生物的活性,例如不同類型的石油碳氫化合物,化學結構與毒性也不同,導致降解能力有所差異。此外,土壤粒徑、溫度、濕度與氧氣含量等環境因素亦會影響微生物的生長與活性。
三、成功案例與技術應用
中油公司已在多個油污染場址進行生物整治技術,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我們曾在一個受到柴油污染的地下水場址進行生物整治,透過添加適當的營養物質與增強菌株活性的操作,成功將土壤中碳氫化合物的濃度降低至法規管制標準以下。這樣的成果顯示,生物整治技術在特定條件下,確實能夠有效去除污染物,並減少整治成本。


四、未來發展趨勢
生物整治技術作為油污染場址修復的重要工具,具有環保、高效、低成本的優勢。然而,生物整治技術仍面臨許多挑戰,像是如何提高微生物降解能力、克服環境條件限制,以及提升技術穩定性。我認為,跨領域技術的結合將為生物整治帶來更多發展潛力。例如,透過分子生物學工具,可以開發降解能力更強的菌種,進一步提升整治效率。此外,分子生物技術所產生的大量定序數據,若能結合人工智慧(AI),利用AI模型分析微生物數據並預測功能菌群,預計可提升污染降解的精準度與效果。透過持續的研究與創新,相信生物整治技術未來將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環境污染問題提供更永續的解決方案。
五、結語
隨著環境意識的提升,人類歷史上因忽視環保而付出的代價促成了許多環境保護法案的誕生。進入中油公司後,我深刻體會到,一個願意承擔企業責任的公司所需投入的心力相當龐大。而前人在生物整治領域的研究成果,不僅讓我們對技術發展趨勢有更深入的理解,也為未來的創新奠定了基礎。透過持續研究與技術突破,相信生物整治技術未來將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環境污染問題提供更永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