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LOGO

資源人新世代

圖、文/博113級陳品涵

陳品涵

學歴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學士105級
*倫敦大學學院環境系統工程 碩士106級
*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 博士113級

經歴
*靜宜大學永續環境與智慧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助理教授

我喜歡畫圖。
或許正因如此,我從來不把研究只看作數據和公式的堆疊,而是像一幅需要時間慢慢暈染的畫。顏料不一定來自調色盤,而是來自那些被世界遺忘的東西:退役的太陽能板、電鍍工廠的污泥、養殖場的貝殼與藤壺。它們曾經被視為「廢棄物」,但在我眼裡,它們是顏色、是材質,也是新的故事。

我的人生也像這些顏料一樣,不斷被重組。
在成功大學念環境工程時,我研究的是環境微生物;到倫敦大學學院讀環境系統工程時,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系統如何牽動環境與人。碩士畢業後,我在顧問公司處理土壤與地下水的污染議題,也在傳產裡摸索研發。那段經歷讓我發現:知識如果不能回到現場,總是少了份重量。而也正是那時,我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追尋的方向。
  後來,我回到成大資源系攻讀博士,研究退役太陽能板的智慧回收。那是一個跨領域的挑戰,透過結合AI影像辨識與機械手臂,讓原本繁重的人工作業,也能開始轉向自動化。回想過去,我覺得這過程就像畫手繪草稿,邏輯必須嚴謹,但錯誤和修正也能成為過程的一部分,甚至為作品增添新的可能。

現在,我在靜宜大學永續環境與智慧科技學士學程任教。
我最想帶給學生的,不只是技術,而是一雙「看見可能性」的眼睛。我會鼓勵他們從興趣出發。喜歡攝影的,可以用影像去捕捉材料再生的軌跡;擅長設計的,能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轉化為具有美感的作品。因為研究最美的地方,不是答案,而是「把不可能變成可以」的過程。

我不喜歡被框架,也不相信只有一條正確答案。
我相信人有無限潛能。這份信念讓我在研究裡保持嚴謹的邏輯,同時也在生活裡保有創作者的情感。我希望學生也能勇敢去嘗試、去冒險,因為正是在未知裡,我們才真正找到到再生的力量。

陳品涵博士分享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