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aker 1(李政翰)
感謝陳偉聖老師剛剛非常精彩的分享,那在這邊的話想再請問一下老師針對於近幾年來臺灣可能對於環境部的升格或是創立資源循環署,且也有許多包含淨零碳排或是廢棄物處理相關的這個政策的實施。不知道老師對這些進展的看法是什麼?然後以及認為未來如果臺灣想要再邁入這個零廢或者是能夠真正達到淨零碳排上面來講的話還有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部分?
Speaker 2(陳偉聖)
好的!其實整個臺灣近期在環境部門的這些轉換,譬如說從環保署轉換成環境部,它中間有一個最大的差距就是過去環保署裡面是有廢棄物管理處這個單位,那再轉換成環境部之後,它們就把它升格成為資源循環署。
資源循環署開始把過去的廢棄物處理跟管理的概念,直接轉換成資源的物質來做循環應用,這大概是整個從環保署轉換成環境部後的巨大差距。所以我們過去對於廢棄物就是認為我們丟掉不要的東西,怎麼樣趕快去處理掉,那現在的資源循環署想的就是說:我們這些東西怎麼樣循環再用到我們人類社會上,所以在整個整體的環保署跟環境部的整體的組織架構就有很大的變化。
我們現在唯一比較可惜的就是說,我們這個部門,有很大的這個變化,但是呢!我們的法規沒有跟著動。過去我們還是很多東西都是按照廢清法的處理程序跟管理辦法來辦理。現在我們的新法案也一直還沒通過,整個資源循環的促進法案並沒有通過。沒有通過的時候,我們很多廢棄物舊有的管理系統跟思維,在現有的環境部的架構下面,還是很難擺脫廢清法的影子。
所以很多的管理辦法還是走過去老的一個比較沒有跟上時代的廢清法,來當作我們對於很多資源循環所需要的新的法令的這些條文。沒辦法跟上。所以現在就是說這樣的一個組織架構的轉變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現在比較麻煩的是我們的法規還沒跟上,其實我們行政院的法案躺在立法院也躺很久了,超過十年了,我們都不知道十年前修的法規是不是能迎合未來的資源循環署的需求,讓廢棄物不再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物質。
所以我們就說,在未來怎麼樣可以讓資源循環可以做到更大的意義。另外就是說,我們轉換成環境部之後,有一個很重要的碳費工作要進行。現在碳費的收入,這個部分就是說我們環境部規劃我們第一波這個碳排放量每年2.5萬噸以上的這些排放大戶,開始要來繳交我們國內自己的碳費。那因為就是碳權跟碳費收取的這個方式跟作業模式基本上都還不太一樣,所以這個是目前給大家的誤解,變成就是說我們現在開始收碳費有一個好處是環境部在我們整個國家裡面各個公司機構,中小企業跟大企業都是同時會把這個每家公司工廠裡面的這些碳排的盤查都優先把它做好。那做好碳盤查有個好處,讓自己公司、自己的機構知道自己本身的這個碳排放主要的來源到底是哪裡。那這些碳排是間接碳排還是其他的碳排?這樣做好一個碳排分析之後,對於我們臺灣要2050年走向這個淨零碳排這件事情是都會有很大的這個幫助。
所以我們國家整體在推動這個淨零碳排的部分,當然有相當重大的發展跟近期的這些指標。那在這個淨零碳排這個12個指標裡面,看起來循環經濟這部分可以直接貢獻到碳排一半以上的直接減量,所以說穿了我們在講淨零碳排的同時,其實怎麼樣把這個資源循環再利用這件事情做好的話,其實我們對於生產製造流程裡面所產生的碳排的這個減量,起碼可以減到一半以上的這個貢獻量。
Speaker 1(李政翰)
感謝老師的分享。
那由於老師今年已到達退休年紀,想請問一下老師,老師在這幾年來在成大資源任教的一些點點滴滴。那不知道老師對於這幾年來任教上面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這個經驗,包含是可能是在做研究部分啊,或是學生的部分,或者其他地方?
Speaker 2(陳偉聖)
其實我在教學大概只有這個12、3年的這個時間,時間算是蠻短,相較於其他每個老師,就是長期在系上經營了三、四十年的老師是蠻多的。
那對我來講就是說,有這個榮幸再回到系上來做老師這個工作。那十來年的這個時間點上面,當然就是說,這邊也感到很欣慰,教出幾個還不錯的這個學生。
教出來的學生,也都是未來在我們資源循環這一塊,大概都會給我們臺灣帶出一些新的這些貢獻。這個大概是我覺得我回到系上教學教了十年來,一個最大的成就。在這個過程當中,覺得還是有幾個不錯的同學,表現得也都很好。那大概是老師在教學過程裡面最感欣慰的一件事情。
而在整個這個研究的這個過程當中,當然就是說我們參加了很多研討會,本身也辦了一些國際的研討會跟國內的研討會。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大概整個研究團隊裡面的同學們,也都是相當的幫忙,也都是付出了很多的這個心血跟代價,那也都辦得非常的不錯。這個大概也都是我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所感受還不錯的部分。
至於我們跟外面業界合作的部分,當然就是說我們也開發很多新的研究題目跟研究項目。譬如說:太陽能廢板的回收、鋰電池的回收方面。當然在這兩大領域裡面,現在做的人願意投資這兩個領域的人也是相當的多。只是全世界在這兩個領域裡面的資源化技術,事實上都還沒到Total Solution。這些先進國家的先進技術跟先進的工廠跟設施並沒有完全像比較成熟的技術一樣,輸出給國外其他開發中的國家來使用,所以這個部分就是說我們其實未來還可以朝這些方向持續去努力跟發展的一個標的。
所以這個是想說怎麼樣讓這些技術能夠持續經營下去,譬如說:我們在太陽能板分選的部分,後面有做到所謂的AI辨識跟這個機械手臂的配合。在過去的話,我們很多的這個物料分選靠的就是物理化學特徵,我們利用礦粒之間的物理的差距跟化學的差距來分選這些物料。但我們現在的分選已經可以不用這樣的分選方式,而是利用AI辨識的能力就可以來分選不同的顆粒及不同的性質。不一定要是它的物理性質跟化學性質,而是它外在的外觀性質就可以讓我們不同顆粒把它分選開來。所以未來在AI的時代,新的AI辨識的分選模式配合機械手臂的分選,可能是未來我們在整體分選的技術的發展上面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們未來可以繼續去做跟努力研究的部分。
Speaker 1(李政翰)
最後我想請教老師從成大資源退休之後,未來的規劃大概是怎麼樣,稍微可以簡述一下老師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是繼續在資源循環的領域上面進去推廣呢,還是會有其他的想要完成的事,像是是遊山玩水等等之類的。
Speaker 2(陳偉聖)
那至於退休的這個規劃,就是說其實我自己覺得自己的這個年紀各方面,然後其實我人生的這個發展算是都比較晚一點開始,所以我覺得我65歲之後的這個發展,我是認為我應該還可以持續另外的5到10年的時間,可以持續在這個循環經濟這一塊領域,跟資源化這一塊領域的這些業界去工作。
這個工作大概有兩個主要的面向。一個是做資源化循環的這些再利用的公司、工廠。這是第一條路。第二個就是我們對於很多全世界目前中國大陸在限制進出口的這些關鍵礦物。這些關鍵礦物我基本上可能也覺得有必要再投入新的這些能量。去讓這些關鍵礦物能更有機會走出一條非中國式的生產線,來提供未來中國大陸如果要管制這些關鍵礦物的出口的部分,能有一個非中國的系統,進而供應全世界的這些公司,來使用這些關鍵礦物的部分。
所以可能就是說,如果留在國內的話,就是以臺灣過去我們資源化生產的這些工廠為主要的這些工作範圍。然後另外就是說,也可能就是朝國際上這些關鍵礦物的供應廠商的工作去找新的通路。所以這個大概是退休後我想規劃去嘗試再回到業界做新的人生的這些轉化。
Speaker 1(李政翰)
我想起來老師以前有跟我說過一句話。老師說:你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會想,還有什麼廢棄物沒有被有效的資源循環。那如果現在要讓老師選的話,老師有沒有一種就是覺得現在臺灣應該要進行資源循環。
Speaker 2(陳偉聖)
其實還沒妥善循環的,基本上我們現在來講的話,就是太陽能板這件事情,其實並不是大家想的,就是說有那麼好的這個資源處理循環再利用的一個這個措施啦,那這次風災造成很多太陽能板的這個破壞,也讓這個政府部門開始注意到這個廢棄太陽能板的這些汙染問題。
未來這個對於整個太陽能板total solution的這個處理方案,一定要在臺灣各個角落確實落實,使其能夠被資源循環與再利用,然後得到一個比較妥善跟安穩的處理。
Speaker 1(李政翰)
非常感謝陳偉聖老師今天的分享!那我們今天的podcast就到這邊希望各位聆聽資源人電子報的讀者能夠在這次的podcast裡面得到非常多陳偉聖老師的想法以及他的經驗分享。那再次感謝各位的聆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