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LOGO

產業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學界/業界之經驗

資源人Talk

Speaker 1 (李政翰)
  各位資源人電子報的讀者大家好,今天非常榮幸能請到系上陳偉聖副教授來進行我們資源人電子報的Podcast採訪。
  陳偉聖老師的專長是在資源循環、循環經濟以及廢棄物處理上,陳偉聖老師的經驗非常特殊。老師是先從業界再回到學界進行任教,因此在今天的Podcast開始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想詢問:老師為什麼會從業界再跳回到學界然後開始進行教職?
Speaker 2 (陳偉聖)
  因為其實當時我在業界擔任環工技師,主要從事顧問工作。然而,那時臺灣顧問業的發展並不理想。剛好在這段期間,系上蔡敏行老師在成功大學主持了一個科專計畫,需要一位有經驗的人來主導計畫的進行。在與蔡老師討論後,我決定回到系上,投入這個科專計畫。但是那時候是投入到另外一個研究中心,就是資源再生與管理研究中心,在那個中心裡面執行科專計畫。所以當初從業界回到學界,是先到研究中心當研究員開始,進行工作上很大的一個轉換。後來經過七、八年的經驗後,我毅然決定轉向學術界,開啟了新的職業生涯。

Speaker 1(李政翰)
  很多老師或學生可能比較不瞭解業界跟學界之間的差別到底是在什麼地方?老師又是如何看待學界跟業界之間的合作以及配合的關係?
Speaker 2(陳偉聖)
  業界跟學界最大不同就是說,其實業界的基本功與實力要非常扎實。業界基本上沒什麼反悔跟錯誤的機會。所以在業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因此,在業界的精神壓力比較大,工作也都會比較精實一點,因為當初真的是跟業主拿經費做所有的相關顧問工作。變成你要做的事情都要非常的紮實。
  那學界的話就是比較有一些空間去容許你的失誤、容許做一些失敗的嘗試。所以從業界回到學界,這兩個差異點還是蠻大的,而且這種轉換對我個人來講還是蠻有趣的,從業界的工作再轉回學界的工作,這兩個不同性質的工作,當然在我人生上面還是算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Speaker 1(李政翰)
  我們都知道陳偉聖老師在資源循環的領域裡面發展的非常廣泛,包含一般的重工業廢棄物,還有跨足到鋰電池、鋅錳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半導體業廢棄物,也是老師有在循環的部分。那在這麼多的廢棄物裡面,有沒有幾種廢棄物是老師覺得,意義很重大,然後你在這個發展過程裡面印象深刻,甚至是未來你覺得也需要不斷去改善跟發展的部分?
Speaker 2(陳偉聖)
  從廢棄物的各種分類來看,我們過去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事業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的開發。然而,事實上還有另一塊領域——環境部公告應回收的廢棄物。這兩者可以算是較大的分類,而公告應回收的廢棄物大約有13個種類,並且有六七十個品項是我們公告應回收的項目。
  那我們在事業廢棄物這一塊的話,很多事業廢棄物其實都是我們研究的主要重點。比如說:從廢水處理最末端的汙泥、空氣汙染防治設備的最末端,包含飛灰、底渣等。這樣的一個東西開始來找他們的這個資源化的這個去路。我們的研究也從一開始的重金屬汙泥處理案開始,進行了學界科專計畫。
  那個計畫的話,基本上花了三年的時間把臺灣過去這個含銅汙泥從原先都是廢棄物處理的一個狀態,最後到這個業者都要花錢去跟這個產生的廠商,花錢去購買。所以我們在執行計畫之前都是以廢棄物處理的方式,計畫執行之後,它變成資源物質,可以有創造價值的機會。所以在,最早的時代,基本上業者做這個資源化管理與處理的業者,基本上來講都是兩頭賺錢,一邊是收廢棄物處理費,一邊是廢棄物處理過程當中所獲得的資源。那後來的話,大概市場都演變成大家都會去搶這些資源,所以變成大家開始花錢去購買事業廢棄物這種資源。
  所以一開始來講的話,我們是把臺灣最重要的這個含銅汙泥這個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循環再利用。那其實臺灣含銅汙泥資源化的這個進程,大概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過去的話,我們從北中南各地方大概都有不同的這個含銅汙泥的資源回收場。有從境外處理的,譬如說亞太這家公司,它是美國的公司,他們把含銅汙泥打包、裝好之後,再送回美國的煉銅廠去提煉它裡面的含銅的成分。我們本土的公司也有分成乾式處理公司跟濕式處理公司。不同的處理系統都有他們自己的擅長跟專業。當然我們現在臺灣最後真正留下來的含銅汙泥處理公司,大概所剩也沒有剩下多少家。
  所以真正可以處理含銅汙泥的廢棄物的公司,目前大概也是只有四、五家的公司有這樣的再利用執照。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們目前來講都是可以做通案再利用的處理。
  這是第一個,就是在第一期的科專計畫裡面,我們最主要是把臺灣電子廢棄物裡面的這些含銅汙泥的部分,怎麼樣把它資源化,分成乾式的跟濕式的方式,分別去發展它的資源化處理程序。也就是創造了臺灣在含銅汙泥的資源化的進程裡面,可以把一個廢棄物處理的東西,最後變成資源化的東西。把廢棄物的價格從處理費的收取到最後的是花錢去購買這件事情,也都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把它完成起來。
  第二個部分就是說,我們後來的科專計畫,就有做到含矽汙泥的部分。那含矽的廢棄物是我們一開始跟太陽能電池的切削工廠合作。他們切削過程中有產生很多含矽汙泥。那這個廢棄物是當初在處理上比較大的困擾,因為當初在太陽能板切割的過程當中會產生很多這個D-1704這樣的事業廢棄物,那這是含油料與含有機物的這個汙泥。當初這樣的汙泥在業界的處理方式就是把它靜置讓這個有機物跟裡面的固體汙泥分開,上層的有機物便可以當燃料賣給工廠,去執行燃燒再利用的方式,但剩下的固體廢料卻沒有妥善處理的方式。當初的廠商,大部分租了很多廠房,就把它們堆放起來,所以造成很多新的環境問題。
  我們科專計畫出來之後,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主要是把這些油泥裡面的油去化掉後,將剩下的固體跟鋼鐵業結合,成為鋼鐵冶煉的輔助料。那就是可有效取代我們現有鋼鐵業,所使用的矽鐵物料。所以我們成功跨業整合成功,把含矽汙泥處理後都可以進行使用,讓它含矽的資源轉換成煉鋼的原料。當煉鋼原料來使用的時候,可以轉換成還不錯的資源價值出來。
  當初這樣的一個成功結合,我們技轉到成信公司,成信公司也就是從這樣的機緣開始開創他們公司。成信公司後來就跟台積電合作晶背研磨的含矽汙泥資源循環再利用技術。成信公司現在在中間的生產製造過程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台積電的零廢中心設了一個成信公司的資源化工廠,專門針對我們臺灣在電子產業裡面跟矽相關的這些汙泥作為他們公司的原料。然後把它轉換成有價值的資源物料再賣到下游的廠商作為塑膠橡膠的添加或其他產業的供應料,甚至回到煉鋼業當作他們的輔助燃料,取代現有的矽鐵這一部分,都是很不錯的再利用。
  所以過去這段時間,我們對於電子廠產生的重金屬汙泥,所產生的含矽汙泥的循環再利用,在這兩個項目上來講,就是過去我們做比較多比較成功的這些案例,來跟各位分享。